据媒体报道鑫东财配资,公司将组建大商业板块,柯南担任总负责人,和之恒共同组成领导班子。小红书的商业化广告、交易业务的组织设置将不会发生变化,仍将是一级部门。
据悉,这一决策旨在商业化广告业务和交易业务能够更加深度协同,推动产品、技术、人才等资源的跨部门协作,以应对快速发展的需求。
作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社交平台,小红书的商业化进程一直备受市场瞩目。
公开数据显示,小红书的商业规模从2023年的400亿,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000亿,一年时间翻了2.5倍。
这也带动了小红书估值的快速增长。据彭博社披露,金沙江创投一份标注为今年3月的内部文件显示,小红书估值已跃升至260亿美元,较2023年底的170亿美元增长超50%,并超过其2021年创下的200亿美元历史峰值。
而作为商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广告营销和交易均为小红书最核心的营收业务。
早在年初,小红书便明确了2025年商业化业务的三大方向,即行业上从聚焦消费品向满足多行业的需求扩展,重点向生活服务等行业突破;商业产品能力上,更多着力在种草投放之中的优化、种草的投后度量以及客户生意线索的直接交付等;生态上走向更大开放,未来将直接与更多平台、不同行业商家品牌、MCN机构等形成连接。
但如何从组织、产品和生意指标层面,与市场需求更好的匹配,似乎一直都是小红书亟需解决,但却始终有所欠缺的环节。
是什么阻碍了小红书的商业化进程?
过去,“频繁的变化”是很多代理商和MCN机构对于小红书商业化部门的集体印象。有机构甚至直言鑫东财配资,频繁的架构、策略变化,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增长速度。
2022年,柯南接管电商、商业化的产品和技术,开启了对“社区流量如何转化为交易价值”的探索;2023年8月,小红书整合电商与直播业务,成立全新交易部,柯南兼任负责人,同时掌管商业部下属的商业产品和技术板块。
而如今柯南担任大商业板块总负责人,显然是希望其打破小红书“广告”与“交易”的隔阂,将“种草”流量更高效地导向电商转化。
而在零克互动创始人麋鹿先生sky看来,这与其说是变化,不如说是一种商业策略上的犹豫。从2019年小红书刚刚开始启动商业化进程开始,他就感受到了频繁人员变化所带来的影响。人员的流动周期大都在半年到一年,前一个对接人所提供的方法论和策略,到下一个对接人这里,就不再奏效了;针对MCN的扶持政策很难落地。
“这不仅仅是人员变更的问题,其实是策略层面的举棋不定,今天想做这个,明天想做那个,所以才导致了人员变更或者是运营策略的频繁调整。”这其中的纠结和犹豫,也来自于商业化与社区氛围之间的矛盾。麋鹿先生sky认为,小红书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,主要就是源于其在社区理念上的坚持和信仰。因此,所有业务都只能在社区这一底层逻辑上进行拓展。但如何平衡商业化和社区氛围之间的冲突,却是个不小的难题。
不过,作为一个在电商红海市场中飞速发展的后起之秀,小红书电商业务的潜力,始终被市场所期待。2023年开始以买手模式开启电商业务,到2024年小红书电商GMV便突破了4000亿元,商家数量增长8.1倍,年销售额破亿元的商家增长3.3倍,破5000万元的商家增长近5倍。
用两年时间释放了市场的期待,但回头望去,同期的抖音电商、快手电商的规模则分别为3.5万亿元、1.39万亿元。想要追上他们的推磨,小红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头部品牌的运营策略倾向,可以被视为一种风向标。从尚未开通官方账号的始祖鸟,到开了官方账号,但却尚未开通官方店铺的lululemon、cos和拉夫劳伦等知名品牌来说,相对于其他渠道每月数百万乃至上亿的销售体量,小红书作为一个销售渠道,显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。
也正因如此,麋鹿先生sky向来反对品牌仅以小红书作为单一销售渠道。在他眼里,对于绝大部分品牌来说,淘宝天猫才是真正的基本盘,而小红书的电商业务基因和消费心智都远不够成熟。在小红书获取有效流量,由淘宝天猫店铺进行流量承接,这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运营策略。
广告和流量的逻辑变了鑫东财配资
而对于广告业务来说,挑战则更为艰巨。
凯度数据显示,超过94%消费者在购物前会被种草内容影响。作为中文互联网最重要的种草平台,截至2025年8月,小红书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3.5亿。
但是随着品牌方在营收预算上的逐步收紧,仅凭曝光量、点击率和CPM(千人成本)等种草数据,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。据Gartner对全球范围内不同企业调研得出的数据,在2019年和2020年,营销预算占总收入百分比分别为10.5%、11%,后疫情时代,这一数据在2021年至2024年分别降至6.4%、9.5%、9.1%、7.7%。
种草虽好,但仅有种草,已经远远不够了。品牌们希望能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,希望小红书的种草效果能够最终体现在ROI和销量上。这不仅是博主和代理商们的挑战,更是小红书作为平台方,必须要给出的答案。
做了多年的代理商,麋鹿先生sky坦言,小红书目前所提出拆分人群需求,以差异化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痛点的系列方法论,是一套适用于流量增长期的打法。但随着流量红利不再,竞争日益加剧,这一理论已经很难给当下的运营提供有效助力了。
每个人能够分到的流量愈发有限,因此就需要越来越精细化的人群触达。这既需要有对消费人群有足够的理解,更需要技术的跟进。而随着目标消费人群越分越细,人群基数越来越小,赚钱也变得愈发困难。
这既是小红书的难题,也是流量红利期结束后,对传统广告商业策略的瓦解和重塑。
基于小红书的流量平权和内容推荐逻辑,一个数十万粉丝博主所发布的笔记互动数据,未必能优于千余粉丝的博主。也正因如此,在小红书上,很多百万及几十万粉丝的博主几乎很难接到商单,而中小博主想要实现持续的接单也并不容易。
这一流量逻辑也同样适用于明星。从董洁、章小蕙到李诞,多位明星都曾在小红书收获过不俗的口碑和成绩。但是在以UGC(用户生产内容)为核心的小红书,即便是明星,也很难得到特殊待遇。董洁的直播频次降低到每月仅有一场;章小蕙近两个月都未在小红书直播,并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其他电商平台上。
不培养绝对顶流博主,不挤压普通用户的表达空间,这种内容至上的流量分配逻辑,显然与商业化有所冲突。或许也是在商业化目标的压力下,赵露思通过10场有数千万观看量的直播,迅速成为小红书首个粉丝数量突破2000万的博主,这背后平台所给予的支持与倾斜,或许也凸显了小红书在流量政策上的些许动摇。
毕竟,目前小红书的营收结构仍以广告为主,2023年其广告收入占比接近80%。小红书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营收首次突破10亿美元,达到略高于10亿美元的水平,净利润则飙升至2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的4000万美元增长了4倍。
更大的难题,还在于广告的商业逻辑发生了改变。
“以前是看到广告,便可产生转化。而如今的消费决策链条上,可能有来自大博主的评测,也可能有来自小博主的一条笔记,还有来自素人博主的一条感悟,每个人都在漫长的决策路径中起到了作用,每个人都是关键贡献者,但每个人也都不是绝对贡献者。”
因此,在这个日趋复杂的消费决策逻辑链条中,每个环节都遭遇了发展瓶颈,而平台如果不能提出到全新的商业变现策略,那么就会始终停留在种草这个阶段。
面对这一困局,小红书开放了从“种草”到订单转化的通路。今年5月,小红书先后与淘宝、京东合作,站内“种草”广告可直接挂上外部商品链接,用户点击后直接跳转至淘宝天猫或京东完成交易。
据悉,此次合作的数据开放程度是从未有过的,这也是双方平台的核心资产之一。小红书首次开放笔记的全链路数据,包括阅读、评论、点赞、收藏、分享和关注;天猫后链路数据包括进店、搜索进店,加购、收藏、关注和成交。
“这是用来算 ROI 的。”根据麋鹿先生sky公司的实践经验,参与“红猫计划”的品牌 ROI 可以达到4-5的水平,“虽然小红书尚未寻找到突破现有瓶颈的方法论,但是种草能直观看见销售转化率了,至少可以给品牌方交代了。\"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,作者 | 谢璇,编辑 | 房煜)
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