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2年2月的一天清晨,北京站外寒气未退,“毛毛,你竟然真的回来了!”老同学陈建国压低嗓子。邓小平的小女儿愣了愣,背包上的雪花还未化,“回来路过看看老师,顺便喘口气伍洲配资,有事?”陈建国凑近耳边:“’王胡子’打听到你在城里,说要见你,今晚上八点。”
毛毛对王震只闻其名,从父亲口中知道这位脾气火爆的大伯,突然被点名,心里既好奇又忐忑。她换了车票,暂住同学家,琢磨了一下午:自己不过探亲返程,为何惊动昔日359旅的老旅长?
夜色降临,她如约来到王震在什刹海的住处。落座未及寒暄,满脸络腮胡依稀可见的老人率先开口:“你爹身体如何?江西那边安排得顺当吗?”毛毛详细汇报,连江西老表送来的自家稻米都说了。王震点头后话锋一转:“别急着回陕北,先折回江西。我得找总理和主席说几句,该让小平出来干活了。”句子掷地有声,透着熟悉的湖南腔。
毛毛第二天便登车南下。车窗外户部山隧道掠过伍洲配资,她回想王震临别时又加的一句:“在北京待着不安全,先回父母身边。”那股炽热的关切不含一丝客套。
要弄懂王震的急切,得把时间拨回四十多年前。1908年,他出生在浏阳贫寒人家,十几岁闯长沙,拉车、扳道、守夜样样干。铁路工会的罢工潮点亮了他脑海里第一支火把。1927年,他转为中共党员,直言“没文化,也得学打天下”。
1930年秋,浏北支队抽人组建湘东独立师。154名战士里一百五十多人请假不走,王震站到田埂上,胡子被风吹得乱动:“家乡是好,可红军不能在围墙里长。”一通喊话,队伍竟自发集结出发。这股一锤定音的劲头,后来在晋察冀、在延河边、在新疆仓廪里反复出现。
抗战时期伍洲配资,王震领着359旅奔袭岢岚,切水源、断驿路,五天拔掉日军据点;又在神堂堡“关门打狗”,把一个精锐大队收拾得七零八落。敌方公报骂他是“少年将军”,却也承认这支队伍“神出鬼没”。战士们偷偷议论:“咱旅长胡子越长,鬼点子越多。”
延安年代,邓小平在总部主持政工,王震每天清晨赶来找人下象棋,两人常斗到早餐铃响。“小平脑子快,我就靠一股蛮劲。”王震事后笑说。正是那段棋盘上的默契,奠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交情。
1949年进军新疆,王震带兵踏过戈壁,安抚牧民,开垦荒滩。有人问他,“进城要几天?”他回一句:“进城是手段,种地才是活路。”建国后,他兼任铁道兵司令、农垦部长,绿洲与铁轨同时延伸。邓小平后来评价:“老王爱折腾,但每折腾一次,国家就多一块基石。”
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王震被隔离审查,邓小平也三上三下。动荡最烈时,两人通信断绝。1972年,这次“让小平出来干活”的交办,是王震沉默数年后第一次高声表态。事实上,他已私下向周总理递过口信,再让毛毛返赣,无非多加一层保险。
1979年7月,深圳刚决定设特区,71岁的王震领考察组踩着泥泞去海边。看到渔村破屋,他扔下一句:“赶紧盖厂房,别把时间浪费在批文件上。”一年后,小平南下时问起深圳速度,笑称“老王天天催着我批条子”。
1984年,他们一同到福建。省委书记项南犹豫要不要汇报设经济特区的想法,王震拍拍桌子:“胆子再大点。”当天傍晚,在厦门鼓浪屿对岸的窗前,小平听完方案扭头说:“就这么干。”几个字落地,福建沿海拉开了新棋局。
1991年,王震在301医院摔伤后拒绝气管切开,家属实在拗不过,托人请到邓小平。病房内,他写下“尊重小平同志的命令”八个字,医生才得以手术。术后第一次能说话,他虚弱却清晰:“活一天,还想看特区再往前冲一程。”
1993年3月,王震病逝。告别仪式后,毛毛站在人群最后排,脑海里浮现二十一年前北京那个夜晚:老人把她的行囊提在手里,用湖南腔叮嘱,“回去告诉你爸,别灰心,咱们的事还没完。”如今尘埃落定,那句掷地之言仍在耳畔,像一声久久未散的号角。
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